空氣清淨機認證

最新消息

發布日期:2018-11-15

發展經濟非要犧牲健康嗎?

(東森新聞資料畫面)

文/陳萬源     圖片來源/東森新聞、中視新聞資料畫面

多年前紀錄片《穹頂之下》揭露了嚴重的空氣汙染問題,此片在網絡上公開後,很快就達到上億的點閱率。臺灣的媒體才開始關注PM2.5嚴重危害國民健康的議題。

今年立冬剛過,台灣空氣品質警報頻頻拉響,各地紛紛傳出紫爆級消息,尤其以中南部特別敬重,這可比近半年來持續被討論爭議的選舉話題,更真實而切身得多,千萬別以為這是政治口水,它真的是攸關你我性命的大代誌。

西部空氣遭透了!PM2.5紫爆破百。(中視新聞資料畫面)

PM2.5是主要來自沙塵等的自然環境、汽機車廢氣、以及工業污染,這些空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.5微米的顆粒物,會隨著呼吸進入人體,毒害健康。台灣的PM2.5雖然有來自中國大陸,但專家估計,有7成其實是臺灣自產的,隨著過去幾十年臺灣工業發展的腳步,一路惡化到今天,積重難返,特別是夏天的污染源,真不能怪中國大陸。根據環保署監測站長期以來累積的資料顯示,PM2.5排放量最高前三名是六輕工業區、中鋼、台中火力發電廠。

經濟部曾經發表「pm2.5從哪來?」的報告,說明國內PM2.5的排放源,其中地表揚塵占23%、公路運輸占22%、農業活動13.5%、工業占9.6%、電力業占4%。多數人看了這個數據後,很容易誤以為工業跟電力業的污染量很少。其實不然,因為空氣污染的問題,地理條件是很重要的關鍵,PM2.5包括自然源懸浮微粒、原生性細懸浮微粒,和衍生性細懸浮微粒3種,經濟部發表的排放源只針對原生性污染,是不完整的資訊。

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傷害,務求取得平衡  

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証實,PM2.5對於健康影響非常大。2015年美國心臟學會的發表報告,PM2.5從肺泡侵入後,受害最大的是心血管系統,之後會造成血管慢性發炎,動脈硬化,冠心病,心肌梗塞等疾病。由於PM2.5和輻射汙染一樣,都是專業知識的數字,一般民眾不易親近理解,會造成「知識落差」,空氣汙染不是看不到,而是普通民眾看不懂而已。

那麼如何預防PM2.5危害泥?必須很遺憾的說,市井小民似乎只能使用空氣清淨機自救,在空氣汙染嚴重的時候儘量不出門,至於在攸關下一代健康的校園,似乎也只能象徵性的補助裝置幾台空氣清淨機,求安心的味道很濃厚。政府真的不能在空污治理上多用幾分力嗎?

於是就引發了一個近乎倫理層次的大哉問:健康與發展,孰輕孰重?

環境要永續,下一代下有美好的未來 

科技進步是為了美好生活,不應該以健康為代價  


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往往有所衝突,孰重孰輕,各國爭論不休。發展中國家(通常指諸如:巴西、蘇俄、印度、中國「BRIC、 金磚四國」等足以在貿易上威脅已開發國家者)傾向於設定「經濟發展」優先,已開發國家(通常指OECD國家)則傾向於設定 「環保」優先,這和前者尚為經濟發展而汲汲營營,後者已經達到經濟發展目標故而積極維護自然環境,當然攸關。台灣處於這兩類國家之間,一般來說,執政當家的,傾向發展經濟為優先,而要選票為民喉舌者,通常會戴上環保前鋒的高帽子,於是問題便形妙拔河,來來住往,喋喋不休。

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溫肇東,曾以「企業發展vs. 環境生態為題,探討「兩者平衡存在嗎?經營者該有的思考角度。」溫教授認為,基本上「去物質化」(dematerialization,意指用較少的物質和能源來滿足所需,達到相同經濟效益)是最核心的概念,也是解套的重要線索。其中,「去物質化」的速度必須超過經濟成長的速度(dematerialization rate growth rate),也就是說,在經濟成長的前提之下,因為成長而多耗用的水、電、能源、資源必須低於成長率,才有可能使地球永續下去;否則,不是有些資源先耗盡,就是會被垃圾、污染淹沒、窒息。


以目前的科技、創新及經濟發展驅動力「翻轉」應該是有機會的,在生產方面,耗用資源、能源的大企業很容易被監督;在消費使用方面,比較大宗的用戶也很容易被指認出來。容易辨認,就有管控和選擇的機會。

溫教授最終的結論是「經過權衡和計算,或許就能知道2030年,我們可以生活在怎麼樣的世界,能不能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裡,維持地球永續生存的契機,帶著人類邁向更智慧的未來了。」

回到經濟發展與健康孰重的問題,答案大概也和上述一樣,需要全民發揮智慧,一起來找吧?